华国锋纪念网 > 研究著述

陈东林:华国锋与改革开放(2)

2016-05-05来源:炎黄春秋编辑:

 【接上一篇】

『二、主张积极利用国外资金,作为建设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粉碎“四人帮”以后,领导层和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要求加快建设速度,“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的良好愿望,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1977 年2 月15 日,计委向国务院汇报1977 年经济方针,提出要调整经济部署,整顿企业。3 月1 日中央政治局讨论时,华国锋说:今年有调整的意思,但考虑来考虑去,没有提调整。今年经过努力,要前进,而且为今后三年更好完成五年计划打基础。要积极一点,要看到困难,更要看到有利条件、有利因素。

1977 年11 月18 日,计委向中央上报了今后 23 年的设想和“六五”计划,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讨论,予以批准。11 月24 日至12 月11 日,全国计划会议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这个高指标《汇报要点》的基础,是1975 年由邓小平主持,计委拟定并经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的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1976—1985)》。随后的1976 年,由于政治动荡和唐山大地震实际上已经降低指标实行。

大规模建设规划,需要大投资,资金和设备从哪里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得出结论是——利用国际有利形势,从西方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1978 年2 月,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了高指标的《汇报要点》。关于引进,中央政治局一致认为要抓紧时间,加快谈判,加大规模。华国锋说:“引进技术,要老老实实学,学好、用好再改,不要没有用就想改,结果走弯路。”3 月13 日,讨论《关于1978 年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计划的报告》时,华国锋说: “我国科学技术落后,要很快搞上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好经验,非常重要。”“是加快紧急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8 年3 月,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1976 年到1985 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华国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了解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状况,制定采用和推广新技术的计划和措施,努力学习国内和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加强技术交流,反对互相封锁的资产阶级恶劣作风。”在1978 年6 月至 7 月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上,华国锋又强调了“向国外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

经过这些酝酿,中央领导层对有关对外开放的问题,一年时间迅速地完成了三级跳——先是“要不要开放”,然后是“怎么搞对外开放”,最后涉及国内经济体制“如何适应开放”的问题。这势必带动和促使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相应改革,使改革和开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同于1970 年代前期第二次对外引进时期的新的时代特征。

文革中,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层十分不稳定,除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访问过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和联合国外,没有其他主要领导人出国访问。1978 年起,由于对外开放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走出国门。这一年,出访的领导人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就有12 位,先后出访20 次,访问的国家达51 个。华国锋出访了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和日本。这些出访不但改善了我国的对外关系,而且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了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了解,亲身感受到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1978 年6 月1 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听取和讨论以上海市委书记林乎加为团长的赴日本经济代表团的汇报。汇报总结了日本经济在一二十年间取得飞跃进展的经验,关键是三条:第一,大胆引进新技术,把世界上的先进东西拿到自己手上。第二,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报告指出:这三条经验,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是第一次把运用国外资金的问题提到中央最高层,但仍然不敢说直接借贷,而是提出引进设备技术项目的条件,“基本上是出了产品还钱”。

6 月3 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继续听取和讨论计委副主任段云为团长的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汇报。汇报指出,设想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把宝安和珠海“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基地,建设成为吸收港澳游客的游览区,使其成为新型的边防城市”。


6 月22 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听取和讨论谷牧访欧汇报,用了近8 个小时,要点有三个: 1. 西欧五国的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国民经济高度现代化。工业交通运输都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第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资本更加集中,生产更加社会化。2. 中国已经落后很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第一,要加强对西欧的工作,把它当成争取第二世界的一个重点地区。目前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处于萧条时期,产品、技术、资本都过剩,急于找出路。我们可以和他们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第二,我们应该扩大出口,积累外汇,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更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关于支付方式,采用贸易补偿的办法,或者延长延期付款时间,今后要更多使用“买方信贷”方式,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来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欧洲的现代化是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也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必须进行这样的工业革命。第四,必须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第五,加强农业基础,电力、交通先行。华国锋说:原来认为到世纪末的22 年很快就过去了,一考察,日本搞现代化只有13 年,德国、丹麦也是十几年。今年我们起步是 3000 万吨钢,日本起步时只有2200 万吨钢。我们可以赶上去。现在法国已经提出二十几亿美元供我使用,实际上还可以更多,50 亿也可以,西德提出200 亿,日本更积极。要想开一点,谈判时间过长不行,要早点把项目定下来,把大单子开出来,然后一批一批地去搞。

三次汇报在中央最高领导层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大家首先觉得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但是还存在很多差距和困难,需要花大力气。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面镜子,可用来照照自己是什么情况,差距有多大。华国锋虽然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和工业学大庆会议,但他心里明白,仅仅靠这些革命精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在听取出访代表团汇报时尖锐地指出:“不抓 70 年代的东西不行。我们太落后了。说是大庆式企业了,夜郎自大,就得出去看看,差得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要总结四三方案的经验,步子可以再大一些。他还肯定了对宝安、珠海的外汇分成等特殊政策,当场决定明年就开始。表示设立两个出口基地问题不简单,要专门讨论一次。谷牧建议:“采用补偿贸易的办法,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大规模地开发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山,争取几年后有相当数量的燃料、原料出口,这样可以很快偿还引进技术设备所需的费用。这种办法对欧洲最有吸引力,对我们来讲既不损害我国主权,又没有什么风险。”华国锋表示:“要研究一下支付方式。过去对延期付款没有搞清楚,今天才知道还有个补偿贸易,老是采取延期付款办法,吃了一些亏。”

华国锋要求出国考察的人共同研究,提出几条,在国务院务虚,一面议,一面定了就办。凡是中央原则定了的,你们就放开干。根据他的意见,1978 年7 月到9 月国务院召开了务虚会,这是酝酿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高层会议。华国锋亲自出了四个题目:引进新技术,企业管理和工业管理,计划平衡,出口贸易问题。会议采取了畅所欲言的民主形式,对下一步对外开放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其中谈到的如何加强技术引进,扩大外贸出口,灵活利用国外资金等思想成为11 月中央工作会议和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来源。根据华国锋的提议,谷牧主持召开了三个半天的出国考察人员座谈会,拟定了7 个文件,提交国务院务虚会讨论。

国务院务虚会从7 月6 日下午开始,到9 月9 日结束,历时两个多月。李先念主持会议,华国锋对会议十分重视,除一两次他未参加外,均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即席发言。如7 月11 日,计委李人俊谈扩大技术引进的初步设想。说中国今后8 年引进技术和装备的规划虽然总规模达到 180 亿美元,但是与国外在这方面的投资来说,仍然差距很大,因此扩大引进是很必要的。汇报后华国锋讲话说:“关于引进国外新技术,原来我们提了一个65 亿美元的方案,以后看到形势发展好,认为可以多搞一些,提高到180 亿美元。现在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由于几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引进工作的热情高涨和要求加快进度,引进计划和规模一再修改扩大,从1978 年初的180 亿美元,迅速提高到 550 亿美元。7 月国务院务虚会又提出:要组织国民经济新的大跃进,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要放手利用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会议决定了对外引进的高指标,并且一再加码。会议总结报告提出:8 年的基本建设投资原设想4000 亿元增加到5000 亿元,10 年引进800 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华国锋要求:“十年规划要修改调整,中国有条件加快现代化速度,在引进问题上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华国锋在对外开放上表现出了大大超乎文革时期的胆量,对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顺理成章地得到确立,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领导层也产生了急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对引进项目缺乏论证,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缺乏重视等方面。因此,后来这次大规模引进曾经被批评为“洋跃进”。三十多年过去,回顾当年的引进高潮,应该说,尽管存在着过热的现象,但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金的方向是正确的,引进外资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有专家认为,中国和印度,是1950 年代同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落后农业大国。中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视工业、铁路、矿山等基础建设,二是在1978 年比印度早几十年就开始了大规模引进、利用外资。


事实上,华国锋大力倡导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也注意到要循序渐进、综合平衡。他曾经多次说过,引进时要把关,引进后要充分利用,注意引进工作的综合平衡,掌握好引进的度。1977 年7 月26 日,他针对《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规划的请示报告》说:“整个外汇使用,还是要精打细算,能不进的就不进,把我们有限的外汇,用在最紧急需要的地方”,“买先进的关键设备”。“决心下定了,要干,出点毛病难免,但要出得少点,搞得好点,精心筹划,计委要把关,外贸部也要把关,过一段时间再调整。” 1978 年3 月13 日,他指出:“引进也要有一个长远打算,至少要有八年的打算,但是不定死。国际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要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考虑。”对于引进相同的设备时,要注意节约。过去买过的,“可以自己搞,搞不了的,可以买专利,买关键设备。”对于已经引进的,“要组织攻关,切实掌握技术,如有发明创造,那就更好了。引进来了,是否用了,是否用好了,要检查。”6 月1 日,他听取一个考察组的工作报告时,指出引进要综合平衡,全面考虑,“要分轻重缓急,不能齐头并进。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有个次序。”“国外引进与国内条件要平衡。有些大的项目,下决心要慎重,下了决心就能上准。这不是优柔寡断。”“要避免万马奔腾”,“不能看了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都要引进,而忽视了国内好的、先进的东西”。7 月19 日,中国建材总局白向银在务虚会上谈了关于发展建材工业的意见后,华国锋即席发言说:“引进设备的同时要引进专利技术,这样国内就可以加快制造。罗马尼亚引进一套化肥装置,目的是引进图纸专利。中国引进13 套设备却没买专利,是没有经验。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为了独立自主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都买,外汇平衡不了。对外开放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日本的条件是沿海,我们就不能完全照他们的方法。”

1978 年11 月10 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这是讨论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华国锋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说:第三世界的国家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都要同我们加强联系,多做生意,“像这样的大好形势,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善于充分利用这种形势,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来大大加快我们的建设速度,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未完转下一篇

(备注:该文摘自《炎黄春秋》杂志 2016年5期)


陈东林:华国锋与改革开放(1)

陈东林:华国锋与改革开放(2)

陈东林:华国锋与改革开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