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研究著述

杨宏雨 周瑞瑞:中国共产党十一大平议(2)

2014-02-02来源:哈师大学报编辑:

 【接上一篇】


『二、十一大召开的历史诉求』

所谓历史诉求,简单地说,就是历史的要求是什么。通常在分析历史时,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历史背景的一部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十一大的价值与意义,笔者把它单列出来。

1、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去世,“四人帮”的垮台,导致中共党内巨大的权力真空,中共迫切需要重建中央领导核心。

有人认为,迅速召开十一大是华国锋急于解决自己作为党的领袖的合法性问题。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华国锋作为中共领袖的合法性有二条保障:(1)毛泽东的授权。1976年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设立第一副主席,这在中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选择了华国锋作为他的接班人。在毛泽东一言九鼎的时代,华国锋作为接班人的合法性无人敢有异议。(2)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追认。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隔离审查。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召开会议,通过了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并提请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追认。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追认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决议》。至此,华国锋作为党的领袖,已经具有了程序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考察一下中共十大选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变动情况,就能看出重建中央领导核心是十一大的重要任务。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选出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24人,合计319人。在195名中央委员中,毛泽东等21人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吴桂贤等4人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在政治局21个委员中,毛泽东等9人当选为常委。按照中共的领导体制,中央政治局为党的领导核心,政治局常委是核心的核心。

1974年9月,经毛泽东同意,李德生辞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的职务,保留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从9人减少为8人。1975年1月,十届二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由原来的21人增加到22人,常委由8人回到9人。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政治局委员减少为21人,常委减少为8人。1975年12月,康生去世,政治局委员减少为20人,常委减少为7人。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政治局委员减少为19人,常委减少为6人。1976年4月,经毛泽东提议,华国锋为党的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同时免去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政治局委员减少为18人,常委仍为6人。1976年7月,朱德去世,政治局委员减少为17人,常委减少为5人。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政治局委员减少为16人,常委减少为4人。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拘捕,政治局委员减少为12人,常委减少为2人。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政治局委员增加为13人,常委增加为3人。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十大及其后党的中央全会增补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26人(十届一中全会选出的25人,加二中全会增补的邓小平)只剩下17人(政治局委员13人,候补委员4人);中央政治局常委11人(十届一中全会选出的9人,加随后增补的邓小平、华国锋)仅剩下3人,接近原有总数的四分之一,不到原有总数三分之一。显然,无论是从中央政治局还是政治局常委来看,党的“十大”产生的领导核心已经残缺不全。

不仅如此,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很多老同志复出,但限于党章的规定(党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不能选举中央委员),一时无法进入中央领导集体。

2、适应“文革”结束后中国发展的需要,让国家的政治生活走上正常化的轨道。在“文革”中,毛泽东以其一言九鼎的地位,打破一切框架,自由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造成了中国政治生活极端无序和非正常化。比如文革初期设立中央文革小组凌驾于政治局之上,鼓励学生停课闹革命,鼓动各地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等等,由此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九大和十大以后,政治秩序虽有所恢复,但也仅在1975年召开了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共青团、妇联、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活动仍没有恢复。带“文革”特征的红卫兵、红小兵组织仍在活动。

3、承接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制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逐渐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所谓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上重申了这一战略目标,并把时间定为在20世纪末。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从1964年提出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历史已经过去了近12年。尽管这十二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文革的动荡,总体上进步不大。1976年10月,以“四人帮”的粉碎为标志,“文革”正式结束。但此时到2000年,已不足25年。要完成上述目标,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中来。

4、为解决“文革”中的是是非非定下基调。1976年10月,华国锋等人打着继承毛主席遗志的旗号,抓捕了“四人帮”,为十年“文革”划上了句号。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即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文革。粉碎“四人帮”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国际都有不同的声音,这就是所谓“非毛化”的议论 ,这些论调增添了中共合理评价毛泽东和文革的难度。(未完转下一篇)

(该文摘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