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回忆缅怀

武健华:随同华国锋主席访问欧亚三国(2)

2015-01-05来源:党史博览编辑:

 【接上一篇】


『亲切接待』

在接待方面,南斯拉夫铁托总统给我们上了现实生动的一课。华主席一行到达布里俄尼岛,受到铁托总统亲切热情的接待。当华主席乘坐的快艇抵达布里俄尼岛码头时,铁托总统迎上前去同华主席热烈握手、拥抱。少先队员向华主席献了鲜花。然后,铁托总统同华主席一起乘坐敞篷车,在欢迎群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中,前往布里俄尼宾馆。

华主席是8月25日下午乘飞机离开萨格勒布,途经普拉转乘快艇到布里俄尼岛的。两国领导人在军舰上继续友好会谈。

8月26日,华主席在铁托总统陪同下,游览了亚得里亚海。铁托总统陪同华主席登上“海鸥”号教练舰时,官兵列队致敬。

9时30分,“海鸥”号从布里俄尼起航,沿着伊斯特拉半岛向西北行驶。三艘巡逻艇和两艘鱼雷艇护航。

“海鸥”号在深蓝色的亚得里亚海平稳地前进。这时,海面上泛起银色的浪花,甲板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微风迎面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华主席和铁托总统一面欣赏着秀丽的景色,一面亲切地交谈。

“海鸥”号行驶到南斯拉夫著名旅游区罗维尼市附近的海面时,12架南斯拉夫“海鸥”式战斗机、2艘导弹舰、4艘火箭舰、4艘鱼雷艇疾驰而过,向华主席和铁托总统致敬。铁托总统指着飞机和军舰对华主席说,这些飞机和军舰都是南斯拉夫自己制造的,对于保卫近海非常有效。

华主席和铁托总统在“海鸥”号上,在非常亲切的气氛中继续进行了会谈。会谈后,华主席和铁托总统共进午餐。席间,铁托总统卫队的乐队演奏了歌颂铁托总统和欢迎贵宾的歌曲,以及南斯拉夫的民歌和革命歌曲。午餐充满了热烈友好的气氛。双方工作人员将拍摄的有两国领导人的照片,当面送请两位领导人签名,两位领导人高兴地满足了大家的心愿。

8月27日下午,华主席前往铁托总统在万加岛的休养地看望他。

总统的住处是一所用石头砌成的平房,坐落在绿树丛中,环境十分幽静。

华主席乘汽艇来到布里俄尼群岛中的万加岛时,铁托总统在住所门前迎接华主席。他风趣地说:“请您来参观我的农业联合企业。”

铁托总统陪同华主席首先来到一个小车间,这里有车床、打铁工具、电焊设备,以及坦克、电气机车等模型。铁托总统告诉华主席:“这是我劳动的车间。”华主席说:“参加劳动和活动,可以使人长寿。”

接着,铁托总统亲自驾驶电瓶车,同华主席一起来到果园。这里,葡萄满架,桃李满树,清香扑鼻。

在果园旁边的酒窖里,华主席观看了贮藏在这里的各种酒。华主席、铁托总统在酒窖客厅里,一边品尝克罗地亚出产的葡萄酒,一边交谈。双方工作人员也一起举杯品尝。我记得自己使用的是一只水晶玻璃制造的靴式酒杯,容量不少,造型别致。

华主席圆满结束对南斯拉夫的访问,铁托总统在布里俄尼岛码头送行。

8月29日,华主席圆满结束了对南斯拉夫的正式友好访问,从布里俄尼岛去普拉乘专机前往德黑兰。

在飘扬着中南两国国旗的布里俄尼岛码头前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上午8时30分,铁托总统来到华主席居住的布里俄尼宾馆。两位领导人登上敞篷车,一起抵达布里俄尼码头。欢送的群众在码头旁挥动着两国国旗和鲜花。

当华主席和铁托总统走下敞篷车时,穿着白色服装的海军乐队,高奏中南两国国歌,鸣放礼炮。接着,华主席由铁托总统陪同,检阅了仪仗队,随后,同前来欢送的南斯拉夫各位领导人一一握手告别。

华主席亲切地对铁托总统说:“感谢尊敬的铁托同志对我们的欢迎和接待,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次同你见面。”铁托总统高兴地回答说:“在中国见面。”

当快艇离开码头时,华主席和铁托总统相互微笑挥手致意,群众热烈欢呼鼓掌。


『印象深刻』

华主席及代表团成员,对参观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都印象很深,很感兴趣。人民日报社记者迎秀对此作了专题采访。他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走进任何一个食品店,都可以看到印有“贝科倍”标记的许多精美食品,从奶、肉制品、糖果点心、果汁果酱到葡萄美酒,从各式甜咸面包、花样不同的干面条到成品菜,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贝科倍”是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的简称,它是南斯拉夫数一数二的大型农业和食品加工联合企业。贝尔格莱德120万人吃的面包、牛奶、肉以及蔬菜、水果等等,基本上靠它供应。因此,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贝尔格莱德的“大厨房”。

白手起家的沼泽农场。从贝尔格莱德市向北走不多远,公路两旁接连出现大片茁壮的玉米和绿茸茸的三叶草。这已是“贝科倍”的田地了。这块平原是塔米什河注入多瑙河的交叉处,是两河之间的一块三角地。30多年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沼泽,芦苇丛生,水塘棋布,蚊虫肆虐。步入农场,放眼四望,除去联合企业的加工厂和其他建筑以及工人住宅区的高大楼房外,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农作物。

“贝科倍”的前身是一个国营农场。1945年底,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不久的南斯拉夫百废待兴。为了解决首都居民的粮食问题,政府决定在北部建一农场。这一决定,吹响了向沼泽要粮的战斗号角。要造田,首先要排水、筑堤。当时,没有什么机器,人们挥舞着铁锹和锄头,喝着含有泥沙的水,向大自然进军。辛勤的劳动,收获了粮食,逐步养起猪、牛。进入20世纪50年代,农场开始搞一些简单的食品加工,生产人们必需的黄油、奶酪和一些肉类。

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有了加工工业之后,由于收入显著增加,资金的周转和积累加快,使扩大再生产有了较好的条件,农业像是长了翅膀。从此,农畜产品完全被作为加工工业的原料。就这样,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着前进,步子越跨越大。主人强调说,农产品就地加工,农业同食品工业相结合,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使农业和它的加工工业得到均衡、快速发展的可靠途径。“贝科倍”的发展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

“贝科倍”30多年来从4000多公顷土地发展到10万公顷,从铁锹、锄头发展到1500台拖拉机和450台联合收割机,从5名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3000多名。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它不但把贝尔格莱德郊区三个类似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且还逐步同其他地区的一些企业联合,发展成一个拥有2.3万名职工的大企业。它除农业生产外,还饲养着5万头牛(其中2万多头奶牛),12万头猪。拥有粮食、肉奶加工和制糖、酿酒等几十家工厂,生产800多种产品,年产粮食17万吨、甜菜16万吨、葡萄2万吨、其他水果4万吨、肉类产品2.8万吨,牛奶1亿升,等等。

“贝科倍”产品包装用的纸、塑料和薄铝容器等,也是联合企业的一个工厂自己生产的。不仅如此,为了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增加收益和方便群众,联合企业还拥有大小500多个零售商店和许多旅馆。

农业联合企业的“大脑”。南斯拉夫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贝科倍”当然也不例外。它发展到如此规模,并不是靠国家资助,而是自负盈亏,一点一滴地积累资金,通过精心经营逐步成长起来的。它已成为农牧业机械化、加工工业现代化的先进企业。在它不断采用新工艺、改进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起了重大作用。联合企业的工作人员强调,采用最新科学成就,是“贝科倍”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

“贝科倍”附设的科学研究所,拥有科研人员400多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50人。研究所的所长助理雅科夫列维奇博士说,研究所在1961年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随着企业的发展,它从研究优良品种、新工艺扩大到研究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当时已有12个部门了。它的工作方针极为明确,就是同企业的生产密切结合、为生产服务,用生产成果来检验。因此,“贝科倍”的人们满意地把它称为联合企业的“大脑”。

改造小农经济的桥梁。“贝科倍”和南斯拉夫其他大型企业一样,是社会所有制的。它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优越性。此外,作为农业的联合企业,它还负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团结和带动个体农民,使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对那些按法律规定拥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大量个体农民,怎样进行引导和指导?怎样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任务就落在农工联合企业肩上。他们根据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关于改造小农的明确方针和政府的有关法令,首先大力发展联合企业的生产,使它作出榜样,积蓄力量,然后逐步吸引农民同联合企业合作。用南斯拉夫人的话说,是使农民自愿地同企业进行“联合劳动”,以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益。“贝科倍”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很出色。只有生产不断发展,改造小农的工作才能随之前进。由此,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改变生产关系的作用。

“贝科倍”是南斯拉夫众多农业和食品加工联合企业之一。正是这些企业,虽然只占全国耕地面积15%,却提供一半的商品粮。它们使南斯拉夫从缺粮国变成余粮国,在团结和带动个体农民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改革借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部长朱良在他写的《中南两国恢复关系始末》一文中说:国际上对华国锋这次访问南斯拉夫反应很强烈,说中国领导人跑到苏联的“软肚皮处去了”。除了苏联紧张不安外,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反应都很积极。

中罗、中南友好关系的发展,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互访,对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华主席同陪同人员在内部议论了这次访问的收获。根据一位主要陪同人员回国后的传达,“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点”:

华主席说,南斯拉夫的基本制度“工人自治”有好的一面,发扬民主,调动地方、基层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各共和国权力过大,联邦中央的权力分散。在铁托威望很高的时候不会出问题,一旦没有这么高的权威,可能会出事。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权力太分散,搞诸侯割据,就不得了。

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对外经济合作完全开放,搞补偿贸易,吸收外国投资,合作经营,生产协作等等,看来也没有损害国家主权。

南斯拉夫认为,吸收外国贷款有利,因为利率低,归还期限长,而且美元贬值很厉害。我们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南斯拉夫同志很羡慕,说:“中国信用那么好,我们想借外国贷款都借不到,而你们不想借。”华国锋说:“看来我们吸收外国贷款似无不可。”

南、罗的企业与中国同类的企业相比,它们的规模、设备都不如中国,但效率比中国要高很多,企业还能挤出一部分产品出口换外汇;而我们关门自己搞,既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由国家垄断出口,企业产品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去接受外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裁判。

南、罗方面几次谈到,除了在战争状态或其他特殊情况,对外国搞无偿援助的做法不好。我们一直强调不做“军火商”(当时是指责苏联),白送人家军火,甚至连成本也不要。

在参观的许多单位中,大家印象特别深的是贝尔格莱德的农工联合企业(后来在中国也很出名, 企业的中文译名为“背靠背”)。它不仅搞农、牧、畜业,还搞加工,从粗加工到最后成品,还有自己的销售网点。华主席要到四川搞一个“背靠背”,北京搞他几个。

访问期间代表团内部议论时,华主席多次讲到这样两个观点:一是,10多年来,我们跟国外的差距拉大了,一般来讲,是15年到20年的差距。世界上这10多年来搞了一次工业大革命,变化很快。过去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以致我们国内对工业革命的情况基本上不知道。“四人帮”耽误我们这10年,正是世界上技术突飞猛进的10年。而我们的技术,总的来说是停滞不前,甚至比过去退步,因此,跟国外的差距,就格外拉大了。二是,了解国外的情况之后,我们更有信心,实现四个现代化可以提前。代表团成员们说,华主席讲的这两个观点很重要,实际上就是讲的我们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华主席指出:“我们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首先是思想再解放一点。华主席在出国访问期间多次同代表团成员提到,现在全党要解放思想,要围绕着现代化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还必须破除一些旧概念、旧框框、旧习惯,打破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华主席多次讲,我们很闭塞,消息不通。我们缺乏现代化知识,不改革,快不了。

我们的现代化的路子怎么走?华主席说,一个办法是以现代的先进技术作为起点,把世界先进的东西都拿过来,为我所用,在使用、学习、改造、创新的基础上,从70年代的水平起步。

华主席讲,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地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决策。他又说,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贷款比分期付款好,完全不涉及主权问题。最近中央已经下决心,可以向国外贷款,有借有还,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贷款给人家,也可以向别人贷款嘛。补偿贸易,合作办工厂,都可以考虑搞。

华主席说,这次看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都很注意发挥经济方法、经济手段、经济组织的作用,他们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快,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同这个特点分不开。

代表团成员有人建议借鉴罗、南两国的按劳分配原则,改进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华主席在出国期间也曾多次讲,我们要坚决地实行按劳分配。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不能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他还讲:今后我们职工要考核,干部也要考核,年年要考核,作为提工资的依据。调整级别,要每年提,贡献特大的,要越级提。

代表团成员有人讲,华主席几次讲过,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两个问题可能拖后腿,一个是工业技术落后和管理落后的问题,一个是农业问题。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上不去,就会拖住四个现代化的后腿。华主席说,这次我们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看到他们的农业发展很快,很突出的一条是农副工相结合。

华主席很重视贝尔格莱德“贝科倍”的经验,华主席请他们的经理到我国访问。虽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但他们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华国锋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开阔了眼界,有助于解放思想,找到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差距。我们要争取时间赶上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他说:我赞成省委书记们出去多看看。

在这次访问后,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次访问南斯拉夫的高潮。■

(该文摘自《党史博览》杂志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