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回忆缅怀

汤雄:1996年华国锋太湖之行

2014-07-08来源:福建党史月刊编辑:

 

1996年9月, 华国锋夫妇一行在先后考察了华西、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等地之后,抵达苏州,下榻在南园宾馆。9月27日,在时任苏州市副市长周治华的陪同下,华国锋一行来到城南的吴县,参观刚落成不久的、时称“中国第一内湖大桥”的太湖大桥。

那天,华国锋上身穿一件白衬衫, 外罩一件赭黄色的茄克衫;下穿一条深灰色长裤,一双黑色的皮鞋,衣着朴素而又简单。但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一头灰白的头发下,皱纹爬满了他的额头。然而,华国锋的身材依然那么魁梧,明显带着山西口音的声音,依然是那么洪亮,一副宽大的茶色眼镜下,那双被鱼尾纹包裹着的眼睛里总是流露着慈祥睿智的微笑。据陪同的周治华透露,华国锋这次南行,是因为北京的家中正在整修, 要不,他还不可能前来欣赏这江南的秋色美景呢。

在吴县短短的一天行程中,华国锋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处处体现出他那谦和宽厚的风度, 与他交谈,就像与一位邻里的大伯大叔那样随便和亲切。站在巧借长沙和叶山两个小岛为桥墩、绵延4308米的太湖大桥上,极目远眺着三万六千顷太湖, 华国锋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太湖变通途”,旁人一听就知道他这是巧妙地套用了毛泽东的诗词,不由发出一阵会意的欢笑声。

离开太湖大桥, 稍作休息后,华国锋一行来到了位处灵岩山麓的藏书小王山。

小王山是李根源买山葬母的地方。李根源是朱德元帅的恩师,民国时期曾任陕西省省长、农商总长、国务总理等职。1927年,李根源的母亲阙太夫人去世,李根源看中了背靠太湖的穹窿山脉的藏书小王山,于次年买山葬母。此后,他苦心经营着小王山,植树造林,引道开山,疏泉凿石,辟景成胜,连年植下松柏十万株,营造了独具匠心的松海十景,驰名京沪。在小王山的声名不胫而走之后,李根源的同僚故友、军政显要、各地的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如章太炎、陈石遗、于右任、陈去病、李烈钧、沈钧儒、张大千、吴昌硕、蔡锷、章士钊等,或会葬,或展拜,或赏景,几乎都在此题咏留墨,赠诗送匾, 所以一时汇集了200多位名人要人的500多幅诗文墨迹。为永久保留这些珍贵的友谊见证,李根源特地雇用两名刻石高手,花费数年将这些名人手迹刻于小王山石壁,创造了被誉为“现代名人露天书法艺术博览馆”的小王山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那天,华国锋久久流连在漫山遍野的小王山石刻之中,欣赏着这一幅幅笔力雄健、风格迥异的名人要人的书法作品,这让同行的人们不禁联想起华国锋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那口由李根源亲笔题名“罔极泉”的古井前,当华国锋听到此井系当年李根源在苦岁大旱之年为解决朱店村百姓的饮水、用水困难而开凿,而井栏是李根源于民国十年买于吴城平桥并移置小王山阙茔村的轶事后,他欣然在这口古井前留了个影。

华国锋在苏州考察参观的3天中, 一早一晚的用餐都是在宾馆里。为他掌勺的宾馆大厨后来回忆说,为华国锋做饭最省事,早餐,只要准备牛奶、鸡蛋羹、一个小馒头或一个小花卷,再炒一份白菜或洋葱就可以了; 三顿晚餐也同样如此,不是拉面,便是刀削面,配的菜也极简单,一荤一素一汤。

华国锋在苏州期间,一向喜欢集邮的周治华特意从家藏集邮簿中挑选了当年有华国锋题词的“毛主席纪念堂”和“向雷锋同志学习”两枚邮票,准备请华国锋签名。在华国锋即将离开苏州的前一天晚上,周治华趁晚饭后送华国锋回卧室休息时,把这两枚邮票粘贴在一个即将发行的《姑苏晚报》创刊100期的纪念封上,试着请华国锋在上面签名留念。让周治华欣喜的是,华国锋一口应允,亲笔在纪念封上端端正正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与当天的日期,从而使周治华的集邮册中又多了一份永久的珍藏。■

(该文摘自《福建党史月刊》杂志201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