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回忆缅怀

罗奇玉:湘剧《园丁之歌》的厄运(2)

2009-03-10来源:艺海杂志编辑:

 【接上一篇】

 

(六) 李振祥揭秘围绕《园丁之歌》斗争内幕

去年三月的一天,我和老同事黄世敏、李可庄等相约到省委大院去看望王庆章、李振祥和周季平三位老领导,他们都是本文所述的这场政治斗争的当事人和见证人。

这次我们去看望老领导,更是使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当我们到了李振祥副部长家里刚刚落座,李老就拿出他刚撰写的一份稿件给我,说是看了我那本《回忆录》中有关《园丁之歌》的叙述,就想到要写一篇披露省委如何针对江青等“四人帮”扼杀湘剧《园丁之歌》的斗争内幕的文章,这篇题为《围绕湘剧〈园丁之歌〉的尖锐斗争》的论述,已在《湘潮》2007 年5 月号刊载。以下就是李部长披露的鲜为人知的主要内幕。

(1) 省委制定应对“四人帮”批《园丁之歌》的策略

李振祥副部长在文章中叙述,省委收到这个通知之后,于7 月28 日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批判《园丁之歌》问题。毛致用、李振军、赵处琪、罗秋月等参加了会议,听了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后一致认为:国务院文化组的通知是中央批准的,我省是产生《园丁之歌》这个戏的地方,应该积极开展批判。但批判的口径、规模要掌握好。只批这个戏,不涉及电影;说它是坏戏,不讲大毒草;批判要体现毛主席教育路线;涉及面不要过宽,批判的口径和规模不要超过“人民日报”。这个工作在省委领导下由宣传部具体抓,可从有关部门抽几个人组成办公室。并指示“湖南日报”派编辑专程到“人民日报”去摸底,待“人民日报”的批判文章一发表,就开个电话会议,发个通知,布置批判。另外,还需向中央写报告作个检讨,说明出现这个问题,责任不在下面,不在作者、演员,责任在省委常委觉悟不高,没有看出问题。同时表明我们对批《园》的态度。

从这个会议的情况可以看出,名为研究批《园》,实际上主要是研究如何控制批《园》。省委常委会后,省委宣传部马上开部务会,研究贯彻省委的指示。同时决定尽快从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抽人组成批《园》办公室,在部务会的领导下,分工一名副部长抓组织批判文章,一名副部长管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8 月初,《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初澜(“四人帮”控制的国务院文化组的写作组)的批判文章《为哪个教育路线唱赞歌?———评湘剧〈园丁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湖南省委安排撰写的署名湘晖的文章《评湘剧〈园丁之歌〉》。

(2) 开了个电话会布置批判以敷衍塞责

李振祥的文章中说,为布置批《园》工作,省委于8月3 日晚上召开电话会议,由我主持。为电话会议起草的省委领导讲稿己审定。在开会之前,我早早地赶到省邮电局电话会议室。省直各有关单位的领导陆续到齐,各地区分会场巳经联通,应出席会议的负责人也都己到位,开会时间到了。我见省委讲话的领导还没来,有些着急,马上打电话催问。他说有别的事不能来了,要我赶快打电话请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来讲话。我赶紧打了电话给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来,没想到他也借故不愿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知道这些领导内心有说不出的苦衷,深知这个戏是符合毛泽东教育路线、反映人民心声的,是不应该批判的,“四人帮”对这个戏的批判是错误的,将来肯定要平反。他们为了不给省委今后在政治上、工作上造成被动,谁都不愿在这个大会上违心地说些动员大家搞批判的话。这反映了省委对“四人帮”批《园》的不屈斗争。他们不愿来讲话的心情,我是完全理解的。现在原定开会的时间己过,参加电话会议的同志都在等着,怎么办?我只好向大家宣布,首长有要事不能来了,请办公室的同志代首长念一下讲稿。

电话会议后,省委领导又指示,已开了电话会,原定向下发批《园》的文字通知不发了;《湖南日报》送审的《社论》,可以改为署名文章发表。全都降格了。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湖南省抵制“四人帮”批《园》的尖锐斗争。

(3) 为讨回公道省委将《园丁之歌》呈毛主席观赏

1974 年10 月13 日,毛泽东来长沙,住了114 天,这次来长主要是休养的,除了处理一些国家大事之外,还常游泳和通过电视观看湖南地方戏等。

李振祥的文章说,11 月的一天,毛泽东从省委提供的节目单中圈定要看湘剧《园丁之歌》。由于这出戏当时正受批判,给湖南省委造成很大的压力,省委把它列入节目单是想请毛泽东审看一下,听听他的指示。毛泽东在看《园丁之歌》时聚精会神,看到精彩之处还不禁鼓起掌来。在他一旁的服务员曾彩谋见到这个情况,连忙告诉他这是正在受批判的片子。毛泽东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受批判?错在哪里?为什么要批判?你们讲讲看。”工作人员回答说:“听说教育界争论很大,我们是外行,看不懂。”毛泽东肯定地说:“我看这是一出好戏。”

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听到毛泽东称赞《园丁之歌》是好戏的消息后,兴奋不已,连忙转告其他省委常委。毛泽东的话不多,但对因此陷入困境的省委领导们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经过开会研究,省委准备找适当时机为《园丁之歌》平反。

(4) 王震怒斥“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

李副部长的文章披露,1975 年8 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来湖南,是到湖南出席黄金生产会议的,当时省里正在举办省直局以上干部学习班。22 日,王震从学习班抽出10 多个有关同志召开座谈会,我是其中之一。座谈会上,王震在对发展黄金生产问题作了些指示之后,话锋一转,讲到“四人帮”批判湘剧《园丁之歌》的问题上来。他问:“当初你们看了《园丁之歌》是否点头了?”省委书记于明涛回答说:“在省文艺会演总结时,我代表省委讲话,表扬了12 部戏,其中就有《园丁之歌》。”王震说“写批判文章的人给这个戏扣的‘帽子’,实际上是攻击省委的。那些批判文章,把戏里的两个教员骂得狗血淋头,为什么不听听群众的意见?群众都鼓掌了,毛主席看时也拍了巴掌,这些情况报社内参已向国务院领导反映了…… 王震说“我不管他是文化部什么部的,我有话就说。一批判这个戏伤了多少人,教员们都不敢管了。以后要有民主作风,多听听群众呼声。我是有点火气。有火在房子里发发可以,上不了文件。”王震讲完后,张平化指示说:“把王副总理的话整理出来在群众中传达一下,把这个片子解放出来吧!这个片子毛主席看过,鼓了掌,当时我们没有得到中央批准,没有向下传达。这片子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

(5) 省委授意文化局写报告为《园丁之歌》翻案

李振祥说,8 月24 日省委宣传部召开部务会,研究给《园丁之歌》恢复名誉问题。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应积极地、慎重地逐步争取给《园》剧恢复名誉,宣传部先研究个意见向省委口头汇报一次。后省委听了宣传部的汇报决定由省文化局向发出批《园》通知的国务院文化组写个给《园》剧平反的请示报告。这就是前面叙述的省文化局于1975 年8 月29 日向国务院文化组呈送了《关于湘剧〈园丁之歌〉问题的请示报告》故事了。

(6) 揭批“四人帮” 为《园丁之歌》彻底平反

1976 年9 月9 日,毛泽东逝世。10 月6 日“四人帮”被粉碎。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迅即展开揭发、批判“四人帮”,同时也揭批“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罪行。

李副部长的文章披露,为了进一步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罪行,省委决定专门召开几次批判大会。11 月9 日,由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主持的省直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书记李振军发言,揭发、批判了“四人帮”扼杀湘剧《园丁之歌》的罪行。

12 月6 日,华国锋的秘书曹万贵从北京写信给振军同志转平化及省委书记各同志:转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文章,建议省委组织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8 日,省委召开省会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大会,李振军、省文化局长王庆章等10 多人先后发了言。张平化在总结讲话中说:“‘四人帮’为什么扼杀《园丁之歌》?是为了反对毛主席…… 平化同志讲,今年3 月2 日,江青私自召集12 省市领导开会,点名批评湖南为《园丁之歌》翻案,把状告到毛主席那里去了。这就说明她已知道毛主席肯定了这个戏是好戏,她还要批判。她的矛头是指向谁,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9 日,按平化同志指示,宣传部组织撰写的题为《“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居心何在?》的文章交常委讨论。11 日、18 日,常委会两次讨论通过。第二天即派刘思平乘飞机送往北京,《人民日报》刊登了湖南省委撰写的这篇重要文章。

1977 年,《红旗》第三期刊登教育部大批判组写的批判“四人帮“的文章,文章指出:“应该使我们的干部和教师都像《园丁之歌》里的女教师俞英那样,满怀无产阶级深厚感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培养好我们的革命后代,争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好‘园丁’。”

1977 年刚复刊的省委机关理论刊物《新湘评论》第二期,也刊登了省委大批判组的文章《篡党夺权的丑恶表演———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罪行》。全省其它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也都发表、播放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节目,一时在全省形成了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高潮。

11 月12 日,湖南省会长沙文艺界再次召开批判“四人帮”扼杀《园丁之歌》的大会,省文化局长王庆章等4 人在会上作了批判发言,省委书记董志文作了讲话。

1979 年3 月13 日至17 日,在省直宣传系统落实政策会议期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和省剧协召开的平反昭雪大会上,正式宣布给受了错误批判的《园丁之歌》等剧目和受牵连的同志彻底平反。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史无前例的大劫难,围绕《园丁之歌》的斗争,只是那场大的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小小回合,我在省文化机关工作三十余年,从未间断,我在任省文化厅政策法规室主任时,还和《文化志》编辑室共同编印了《湖南文化工作大事记》(1949- 1989)印发全省,这是根据档案文献编写的史料书籍,因此我能够占有很多真实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这篇回忆文章。

围绕《园丁之歌》同“四人帮”的尖锐斗争,有各个方面的人物登场,有最高层的,有省里高层的、中层的,我这小人物见证了这段过程,现整理成文奉献给读者。■

(该文摘自《艺海》杂志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