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回忆缅怀

钟肇勋:华国锋组建湘阴第一个渔业社

2009-02-05来源:湘阴周刊编辑:

 

钟肇勋   湘阴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1949年初秋,华国锋率领南下工作团来到湘阴,担任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当时的湘阴县,由于多年战火和土匪反革命破坏,水患连年,堤垸倒溃,疾病流行,灾民遍地,天灾人祸使湘阴这块土地满目疮痍。面对破烂摊子,县委县政府依靠和发动干部群众,在掀起借粮支前,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实行土地改革等运动的同时,筑堤堵口,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很快稳定局势。在抓好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着手抓恢复发展各行各业工作,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为完成各项政治任务,尽快恢复生产和各项事业,华国锋跑遍了湘阴的山山水水。1951年初春,华国锋到西部垸区搞调查研究,走遍了大小各垸,对湘阴垸区的地形地貌,江湖水网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他深深感到,湘阴伴着洞庭湖南岸,湘资两水穿境而过,垸区水网密布,是天然的鱼类繁殖场。垸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更是发展人工养鱼的上好条件。他认为,湘阴的水资源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财富,发展渔业生产条件优厚,大有可为。回到县里他和县委县政府其他负责同志讲,湘阴外河是天然渔场,垸内大小湖泊不计其数,现在垸内不少湖泊被封建湖霸所占有。要把恢复发展湘阴渔业生产,作为恢复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落实。要改变单靠外河捕捞状况,发展垸内人工放养,实行捕养并举。同时要解决渔业生产群龙无首的状况,并提出几点意见要县政府抓落实。

一是县里要成立一个抓渔业生产的领导机构,他提名叫“湘阴县渔业公司”(不久便更名为“湘阴县渔业社”)。亲自指派武印楼担任渔业公司经理(后任湘阴县县长)。二是中心任务多、干部力量再紧,也要抽调一批干部专抓发展渔业生产。三是县里成立的渔业公司,既要抓生产经营,又要抓生产管理,要明确管理责任。四是要对全县的水域资源和渔业生产现状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做出发展计划。五是对被封建湖霸所强占的江河湖泊水域,要结合土改全部收归国有,交由县里统一养殖管理。

华国锋的这些意见,县委和县政府立即进行了研究落实,湘阴县渔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除委任武印楼任经理,组织部还抽调四名得力干部任副经理,进行了明确分工。除此,还调配了一批干部到渔业公司工作。为加强湖区各区的渔业生产,保证上下齐动,给各区也配备了1至2名抓渔业生产专干,县区共配备干部64人。随后改为湘阴县渔业社,设有办公室和养殖、产销、财务三个股。当时湘阴的土改运动已全面铺开,县委土改委员会按照华国锋的指意,将被封建湖霸所强占的湖泊全部收回,交由县渔业社管理。县渔业社既行使产销经营权,又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全县的调查摸底工作,结合土改运动进行,向县委和县政府呈送了调查情况报告,比较详细澄清了全县水域资源和渔业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渔业生产计划。调查汇总报告称:当时全县有外湖80个,大小内湖140个,水面占全县总面积50%。外湖中有10个湖常年自然产鱼1500担左右、6个湖产鱼500担以上,虾子1万担左右;大小内湖总面积有20余万亩,年自然产鱼2万担以上;当时全县有从事捕捞渔民330户,池养250户,有专业和半专业渔民8200人。横贯湘阴东西部的湘资两江鱼苗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居全省之首,而且有不少名贵鱼种,能为发展人工养鱼提供大量鱼苗。县渔业社为尽快推动全县渔业生产,当年便抓住春季有利时机,一方面设溜采集鱼苗,另一方面大搞人工放养。请求县委县政府安排资金3亿元(旧币,下同),渔盐900吨。首先,在县内的76个大小内湖、8150亩水面中投放青草鲤鳙鲢等鱼苗150多万尾,计划产鱼2万担。因1951年渍涝灾害严重,跑掉一部分,加上刚开始搞人工放养,养殖技术不高,实际收获1.2万担,虽然没达到计划指标,但第一年基本实现人工放养成功。对鱼的销售,渔业社开始把鲜活销售与加工销售相结合,将大部分鲜活鱼从水路运往长沙市场鲜销,同时购买了冷藏等机械设备,开办加工厂,加工成淡干鱼、腊鱼、熏鱼等制品,还用机械设备加工罐头鱼,这些产品投放市场,销路很广,闯出了产销加工一条龙的新路。头一年,县渔业社就获纯利1.9亿元,并向县财政上交一半。县委县政府都感到发展渔业生产这条路走对了,大有可为。

1951年9月,县委在县城首次召开湘阴县渔民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渔民代表和区乡干部共510多人。县委负责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发展湘阴渔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湘阴水产资源优越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领导,提高技术,改进工具,组织农民开展捕涝养殖同时并举,尽快恢复发展渔业生产,提高经营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布置两项工作:一是成立湘阴县渔民协会,各区成立分会,以下成立渔民联组。而且规定在乡农民协会中要增加一名渔民委员,有利发展渔业生产。加入渔民协会的会员,都由县里统一印发会员证。在渔民代表大会期间,即选举产生了县区乡渔民协会正副会长、分会长和联组组长。二是以县渔业社为轴心,大力发展群育群养群捕,由渔业社负责提供鱼苗鱼种,发挥养殖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渔业生产。全县渔民代表大会后,农民从事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都感到有组织,有领导,有靠山,有收入,有奔头,纷纷要求加入渔民协会,从事养鱼捕鱼的农民增加。1951年底,全县专业渔民户增加到1847户,人会会员有9003人,捕捞船只增加到2700余条。池塘养鱼面积达到3万亩。县渔业社为发展全县渔业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申请担保贷款1.6亿元作为捕捞鱼苗资金,为309户渔民提供贷款资助,增制捞子4260个,安排5个干部专抓江河鱼苗采蹓。同时在营田开设鱼苗代销处。1952年春,县渔业社在江河设捞子4558个,产鱼苗23.3亿尾,除提供给养鱼户200万尾,以每万尾7万元外销,收入16亿元。渔户设捞的鱼苗除留部分自养,多余的外销,使国家和渔户都增加了收入。池塘人工放养面积也大幅度增加。除西部垸区利用内湖扩大放养外,同时发动东部丘岗区利用塘坝养鱼,全县放养面积增加到近6万亩。这年因东部大旱,塘坝水用于灌田,鱼产量不多,但西部垸区人工养殖产量大获丰收,总产量达到3.8万担,比1951年增加2倍;外湖捕捞鲜鱼也接近l万担,比上年增加2000多担。全县的鲜鱼总产量达到4.8万担。渔民户户增收,渔业社获纯利2.5亿元,比上年增收6000万元。这年底,县委县政府根据渔民分散面广的情况,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渔业生产,发出“组织起来发展渔业生产”的号召,布置全县因地因水因人发展互助合作组织,沙田乡首先发起建立“渔业合作组”,之后,西部垸区各乡纷纷响应,相继都建立渔业互助合作组,选有组长、会计、技术指导员,以渔户劳力、渔业生产工具等作为集股,利润按股分成,并提出5%的红利奖励劳动技术好的渔户,促使渔民积极性大大提高。从此,由华国锋开创的湘阴渔业生产蓬勃发展,走向辉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国锋同志调往中央工作后,多次接见湘阴党政界负责同志和企业代表,询问湘阴经济发展情况,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70年,县委组织发动围垦改造东湖后,建立东湖渔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综合利用,全面发展,实现渔、猪、粮全面增产增收,特别是成鱼精养连创高产纪录,全场平均每个职工生产鲜鱼500斤,稻谷1780斤,肥猪30头。华国锋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四次接见东湖渔场党支部书记刘德成等人,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并亲自授予东湖渔场“场小志气大,人少贡献多”光荣称号,作为全国水产战线先进典型加以推广。由于华国锋同志的大力推动和鼓舞,几十年来,湘阴的水产业不断发展,经久不变。成为今天的“全国商品鱼基地县”、“全国渔业百强县”。■

(该文摘自《湘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