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历史文献

人民日报社论:正确认识农业全面发展农业

1979-02-28来源:人民日报编辑:

正确认识农业,全面发展农业,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业近二十年来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得不到重视,执行得很不好。目前农业内容的构成,偏重粮食种植业,忽视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牧副渔各业,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合理,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很薄弱,同人民需要和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尽快地有计划地改变这种状况。

多年来,由于我国人口逐年增多,对粮食的需要增大,大家都毫不松懈地抓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形而上学猖獗,我们有些领导同志也错误地认为,搞农业就是单纯地搞粮食。他们不分地点、条件,片面地抓粮食指标,又根据虚假的指标压粮食征购任务;新闻报道也片面地宣传这里粮食“上纲”了,那里“过河”、“过江”了,至于这些地方农业生产的其他方面搞得怎样,却很少过问。一个时期,粮食产量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地方农业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志。于是,有的牧区弃牧种粮,有的林区毁林开荒,有的经济作物区被迫改种粮食作物,有的湖区盲目围湖造田,有的在宜林宜牧的山坡地盲目修梯田,致使森林被乱伐,草原被滥垦,土地沙化发展,山林植被损坏,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群众批评这些作法是“以粮为纲,全面扫光”,不仅使整个农业生产下降,而且粮食作物本身也由于缺少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项目的结合,发展也很缓慢。如不加以严重注意,必将继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在农业生产上的这个教训是很沉痛的,现在是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了。

农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农林牧副渔五业以及各个方面的结合。一部农业生产发展史,就是农业各部门特别是农林牧三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历史。农业必须有林业和畜牧业的结合。林业不仅为人们提供木材,而且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对农牧业的高产稳产有重大的保证作用,并能保护和美化广大人民的生活环境。畜牧业不仅为人们提供肉食品、奶制品,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而且为农业提供不可缺少的有机肥料。草原对防止土地沙化、保护环境,也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一般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除了大规模的林区和牧区外,农区也是农林牧交错分布,紧密结合,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实践都证明:农林牧结合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备战备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但是,如果认为农业就只是搞粮食,那是十分偏狭的、有害的。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把眼睛只盯在粮食作物上,结果其他各业都被削弱了,人们吃的肉、蛋、鱼和油、糖等食物少了,对粮食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食物的营养也很差。从另一方面来说,五业并举,还能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不断增长的货源,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为农村增加积累、实现农业现代化广辟财源。五业并举,搞好位于边疆的林区、牧区生产,才能逐步改善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加强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巩固边防。

全面发展农业,首先要解放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我国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域分布多种多样,有三十多亿亩可利用的草原,还有大片宜林的山区和大量水面,当前耕地面积只有十五亿亩。如果只在现有的耕地上打主意,农业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永远也解决不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解放思想,把搞农业的眼界扩大一下,开动脑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想办法呢?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把全国土地资源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起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统一规划下,就地取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使农、林、牧、渔和工、副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生产出大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来呢?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对开展多种经营,动辄扣上“以钱为纲”、“资本主义”的大帽子,扼杀了农业的全面发展,摧毁了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使得民受其害,国受其害。我们要冲破极左路线在农业生产上设置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正确地认识农业的综合构成,让农业有一个全面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集体和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布局要合理。农业合作化以来,我国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为基础的落后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一些地方不尊重科学、瞎指挥成灾,造成目前农业布局很不合理的局面。全面发展农业,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化的大农业,要求在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水平。我们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自然资源普查和农业经济区划,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使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都能各得其所,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的、适合农业生物生态的最优的生产结构。要把长远规划和当年规划、地区规划和社队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当前着手,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工作。当前,从全国来说,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商品粮、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基地,使国家所需要的商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果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等,有一个可靠的保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它办好。

政策要兑现,措施要落实。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指出:“要尊重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自主权。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基本核算单位有权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有权决定增产措施,有权决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有权抵制任何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瞎指挥。”这些有关政策对全面发展农业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切实贯彻执行。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关心广大农民、牧民、渔民的物质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发展各业的积极性。要保证经济作物区、林区、渔区社队的口粮标准不低于附近产粮区,牧区社队的口粮标准要保证适当的定量,使他们安心搞好主业。政策要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各部门的支援都要保证说到做到,取信于民。这些地区的粮食供应和征购任务的调整,要具体研究,及时解决。物资供应、产品收购、税收制度、交通运输、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安排,不能互相脱节,贻误农时。

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在贯彻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时,特别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领导农业的同志,在安排工作、制订计划时,对农业的内容一定要有一个广义的理解和全面的考虑。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制定农业机械化规划和在财政、信贷、物资供应上,都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要全面反映和考核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成果,不能再片面地追求粮食指标而忽视其他各业。基本核算单位在安排种植计划时,要发动群众,依靠老农,集思广益,坚决克服主观主义;要把国家计划指导和因地制宜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不要只顾一头。对农业先进单位也应该全面考查,不能只看粮食指标。目前,春耕季节已经到来,各地要统筹安排,搞好今年各项生产和种植计划的落实工作。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幅员广大,有适合发展种植业的辽阔平原,有适合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连绵群山,有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大片草原和草山、草坡,有适合发展渔业的浩瀚的江河湖海,资源丰富,山河壮阔,祖国大地处处是生机。只要我们的方针政策对头,把亿万农民、农村干部、农场职工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我们的农业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选自1979年2月28日《人民日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