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讲老实话,是老实人”——毛泽东与华国锋
『修建灌区,毛泽东勉励华国锋学习舂陵候』
华国锋先后领导并参与了韶山灌区和欧阳海灌区兴建。毛泽东借舂陵候的典故,勉励华国锋
大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毛泽东时代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年的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大修水利的标语,到处都可以看到大修水利的场景。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也不例外。建国后,湖南进人了一个大修水利的时代。
华国锋在湘潭专区工作时,就领导修建了韶山公社7座中小型水库,可灌溉田地5万多亩。这些水库中最大的是青年水库,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2月竣工,水库可灌溉农田1.53万亩。虽然毛泽东因不满意青年水库淹没了780亩良田而拒绝去游泳,但水库便韶山人民受益良多,让华国锋在韶山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华国锋成了湖南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时,湖南省先后又兴建了两卜最大的灌溉工程,这就是韶山灌区和欧阳海灌区。
韶山灌区涵盖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主要工程为:干渠240公里,支、斗渠2100公里;渡槽26座,总长6243米;隧洞10孔,总长6545米。全灌区建有5万多处大、中、小型库和塘坝等工型。主要渠系建筑物共2300多座。整个工程的投工量为6000万个标准工日。如果全部折算成人工挖沟,相当于挖出了6000万立方米泥土,也就是相当于挖了一条6万公里长的宽1米、深1米的长沟。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巨大工程,在湖南酝酿已久,但由于工程量太大,技术要求高,即使在“大跃进”时期,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没有下定决心。1963年,湖南发生特大干早,湘南、湘中及湘西各地(后蔓延到长沙、岳阳),出现了无雨缺水10个多月的连续干旱局面,受旱稻田面积达2000多万亩,超过稻田总面积的一半。在这种背景下,湖南掀起了大办水利的新高潮,并痛下决心建设韶山灌区,由华国锋担任工程总指挥兼政委。
此时,华国锋仍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湖南省副省长,但在副省长中的排名已由1958年7月的第5位晋升至第2位。省长程潜和在副省长中排名第一的唐生智均为民主人士。
韶山灌区渠系工程在1965年7月1日正式动工,华国锋为《韶山灌区报》第1期写下这样的题词:“作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在省、地、县、公社等各级组织的大力动员和组织下,在华国锋的大力统筹和组织下,除了专业施工单位外,各地共组织了10万强壮劳动力参加韶山灌区的建设。
施工时期,华国锋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先后召集工程人员、民工、老农开了150多次“诸葛亮会”,以求多快好省地把灌区建设好。在华国锋的领导下,10万劳动大军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志”的豪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胜利建成了总干渠和北干渠,并顺利通水灌溉。
韶山灌区正式通水时,湖南省委领导请毛泽东为韶山灌区题词,毛泽东却摇摇头说:“要高产才算。”
显然,吸取了“大跃进”、浮夸风教训的毛泽东,对这些大工程的态度比较谨慎了。他希望华国锋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来,而不要好大喜功。
韶山灌区竣工后,华国锋又转战欧阳海灌区,担任工程总指挥长兼党委书记。
欧阳海灌区的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湖南省桂阳县境内,地处湘江支流舂陵水中游大滩峡谷,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于1966年10月动工兴建。
1968年4月,毛泽东回湖南时,与华国锋谈了湖南的工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华国锋向毛泽东汇报了欧阳海灌区建设的情况。当华国锋汇报舂陵江的有关情况时,把“舂陵”说成了“春陵”。
毛泽东一时没有明白他讲的是什么。于是,华国锋便写了“春陵水“三个字。
毛泽东笑了笑,对华国锋说,舂陵江的“舂”,不是“春’,而是“舂”。毛泽东讲起了舂陵河得名的由来以及与“舂陵”相关的故事——
舂陵是湖南宁远境内的一个地方。汉武帝元朔五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买受封于此,为第一代舂陵侯。当时的舂陵,是一个地势卑湿,山深林密,瘴气弥漫,食邑仅476户的小侯国。但舂陵侯吃苦耐劳,情勤稼樯,励精图治,教民桑耕作技术,深得民心。他死后,儿孙们承袭侯位,也继承了他的精神,奋发有为。直到刘发的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业己崩溃、王莽篡位之后,纠集七八千舂陵子弟,奋起抗争,重新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对秀即为舂陵侯刘买的第五世孙。后人为了纪念一直为百姓做好事的舂陵侯,就把源于蓝山县都庞岭,流经嘉禾、新田、桂阳、耒阳、常宁等县市,于衡南县茭河口人湘江的这条河称为舂陵水。
毛泽东借用这一典故,勉励华国锋要向舂陵侯学习,造福于民。
在华国锋和湖南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8月1日,欧阳每灌区工程最终建成通水。欧阳海灌区建成后,一直承担着衡阳市下属四个县市区70-90万亩良田的灌溉任务,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湘南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