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书刊文摘

《亲历与见闻 黄华回忆录》摘录(1)

2012-02-16来源:人民日报编辑:

 

第十七章  陪同华总理访问西欧四国

 

1979年10月,应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四国政府的邀请,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率代表团到西欧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对西欧的访问标志着我国同西欧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进友好合作关系进人新的发展阶段,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发展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宣传我国对外方针政策,华总理的访问有助于在当前剧烈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推动西欧联合自强;在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刻加强同西欧经济技术合作。华总理访问西欧的总方针是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扩大合作、维护和平。

经中央决定,陪同华总理出访的人员有:余秋里副总理、黄华、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公安部副部长凌云、外贸部副部长崔群、外交部特别助理浦寿昌以及韩克华、张彤、柯华、张越等驻西欧四国大使,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新闻司司长钱其深、西欧司副司长王本柞和杨德中、钱嘉东、王世馄、谭文瑞等顾问以及陈挥、胡本耀、唐龙彬、姜恩柱、韦东、杨桂荣、陈伯坚、钱嗣杰等官员和各方面的专家。

西欧四国政府重视中国总理的访问,希望同我方探讨世界战略和20世纪80年代国际格局问题,他们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他们也预期为他们同我国经济技术合作开拓广阔途径。

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共同体九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共达两万一千亿美元,接近美国,远远超过苏联和东欧。那些年共同体的联合趋势有所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但在战略态势上,西欧面临苏联对之不断增长的威胁。苏联的常规军力早就具有优势,在战区核力量对比上也占据上风。同时苏联加紧从外围和侧翼地区对西欧进行迁回包抄,争夺对西欧生存攸关的石油产地和海上通道。西欧对苏联的威胁日渐有清醒认识。

比前几年,美国对苏联的扩张在政治上反应比较软弱,引起西欧的不信任,他们担心成为美苏交易的筹码。为一致对付苏联,他们需要加强联盟。由于欧洲能源供应长期较紧张,为稳定能源供应,需要发展同第三世界,尤其是中东国家的关系。显然,西欧正积极推进本地区联合,巩固欧美联盟,改善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在同四国领导人的双边会谈中,尤其是在同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总统和总理的单独会谈中,中国总理介绍了我国对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展望,我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也谈了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和对印支等问题的立场。华总理表示赞赏四国重视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提高管理水平、讲究工作效率;支持以法国、联邦德国为核心形成西欧联合;支持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在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上,赞许西欧国家促进南北对话,签订洛美协定等举措,希望西欧在平等互利和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关系;关于中东问题,希望西欧多发挥作用,欣赏他们对阿拉伯人民的正当要求采取的较为明智的态度;也希望西欧国家更好地理解南非人民反讨种族主义和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

对国内问题,华总理在高层会谈中介绍了我国全面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方针。说明我国作为九亿多人口的国家需要集中精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广大出口和同各国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决不能闭关自守。他也向各国领导人介绍我国当时执行的调整政策,说明我亟愿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但我国重视讲信誉,要考虑偿付能力,故希望在经济技术的合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如补偿贸易、合作开发等。

四国的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同我方进行的对口会谈中都表示,他们欣赏华总理对国际局势的清楚阐述,使他们明确地了解中国致力四化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和平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的方针政策。他们重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在兴起的亚洲大国,对维护国际和平是极为重要的力量,是世界力量平衡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根本力量;赞赏中国的内外政策,希望我国强大。联邦德国的国家领导人特别感谢中国支持德意志人民实现国家联合的要求。四国领导人还表示他们对苏联加紧扩张而美国相对削弱的形势已有所了解和警惕,为保障欧洲安全,西欧国家锐意联合,一方面将加强自身防务,另一方面仍要继续同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防范苏联的迂回包抄和突袭。他们认为苏联虽咄咄逼人,但本身有许多弱点,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也亟怕东西两面作战。

对于中东向题,四国都认为该地区是国际紧张局势的最热点,西方尤其是西欧决不能容忍失去石油来源。四国支持埃以谈判,并认为中东问题必须全面解决,要承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者的生存权。对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四国都持积极态度,邀请我代表团参观其先进优势产业。他们看到中国四化的强劲动力,设备更新换代需求量大,对西欧产品的容量深广,且中国有许多他们所需要的重要原料,都认为商贸和技术合乍前景远大。

四国虽在许多问题上有共同的观点和立场,但各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接待的方式也相互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