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 第十七章 执掌文化部(上)
(一)关键时刻受命 又一次服从意外调动 第654页
文化部是“文革”重中之重的灾区,“四人帮”插手最早,控制最严,破坏最大,流毒最深。“文革”还没有开始,文化部已被改组。“文革”开始后,文化部又首当其冲地被砸烂、解散,被称为“旧文化部”。“文革”前的17年,被扣上 “文艺黑线占据统治地位”的大帽子,一棍子打死。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运动中受到冲击、迫害。文化艺术界成了名副其实的百花凋零、万马齐暗的状态。“文革”后期,重新组建的文化部成了江青的私人禁脔。
1977年秋冬,粉碎“四人帮”已经一年多了,文化部系统与全国各地、各部门热气腾腾的拨乱反正局面相比,显得冷冷清清,依附于“四人帮”的帮派体系依然没有彻底揭露,大量的冤假错案得不到平反。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十分不满、十分着急。在“文革”中遭受过迫害的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和音乐家周巍峙、歌唱家王昆一起去找王震反映问题,并陈述理由,希望党中央派黄镇到文化部担任部长。王震听后认为有道理,当场表态愿带他们去见叶剑英副主席。叶副主席听后也认为有道理,答应向党中央转达他们的意见。
实际是党中央同样为文化部的落后状态着急。一个8亿人口、有5000年文明史的大国,在走上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时,文化艺术工作上不去怎么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党中央在深思熟虑后,也把目光投向了黄镇。文化部迫切需要一个懂政策、有魄力、有经验,能够坚决执行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战略决策,迅速跟上全国、全党形势发展,开创新局面的掌舵人。黄镇既有过去在部队长期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领导工作的经验,又有长期做外交工作的经验,本身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艺术家,在国内外都颇具声望。
但是,从解放起,黄镇已做了28年的外交工作。突然,让他转换到文化工作岗位上,他本人会不会同意呢?
1977年11月下旬,黄镇夫妇从美国回到国内。
党中央的负责同志很快就找黄镇谈话,既是征求他的意见,更是做工作动员。谈话人是当时的党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
见面寒暄后,谈话就直截了当地切人了正题。
李先念说:“黄镇同志,中央研究过了,你还是到文化部来吧。”
黄镇在事前已经约略地知道了中央的意图,感到情况不熟,担心干不好,辜负了党中央的信任和委托。便说:“国以来就改行一直搞外交,文化工作早就生疏了,还是让别的同志搞吧。”
李先念不松口:“老干部懂文化领导工作的,现在数来数去,就只有你去最合适了。”
华国锋也说:“你有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又有外交工作的经验,本身也是个文化人。虽然建国后没有在文化艺术界工作过,但这使你更超脱。中央挑选你去是经过了仔细考虑的。”
黄镇略微沉思不语了一会儿。他觉得中央领导同志的话如此恳切,他不能再推辞了。他不是不了解去文化部工作的难度,但他不会为个人利益同组织讨价还价,他这辈子从来没有拒绝过组织上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当党需要的时候,他向来勇往直前,从来没有退缩过。若是在大转折时期,在决定国家、民族前途的时刻苟且偷安和袖手旁观,他会感到羞愧。
“好,我干。”黄镇望着两位中央领导恳切的目光,又说,“权当再进行一次长征吧。我要干就得雷厉风行,捆住手脚我可不干!”
李先念哈哈一笑:“你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仨。”
华国锋说:“文化部是重灾区,我想你能镇得住!”
李先念又开玩笑:“放心,你是特命全权 '文化大使'!”
197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发文任命黄镇为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同时任命刘复之、周巍峙、贺敬之、林默涵为副部长。接着,于12月25日,又任命刘复之、周巍峙、贺敬之、林默涵、王阑西为部党组成员,王阑西同时被任命为副部长。
黄镇对中央配备的文化部这个领导班子的组成感到满意。他一贯信任并依靠组织配备干部。的确,这个班子的每一位成员,无论资历、名望、政策水平和业务专长,都是令人信服和敬佩的。刘复之是老太行、老公安,此前是公安部的副部长,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和行政管理经验。音乐家周巍峙、诗人贺敬之、文艺评论家林默涵、电影家王阑西都是文艺界的老同志,他们在“文革”前长期从事文艺工作,都有文化领导工作经验,在“文革”中又都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并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所以,当时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对黄镇说:“这次文化部的领导班子是得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