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人生往事

华国锋在主政中央时期往事:访问日本的点滴片断

2014-10-10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国锋伟业

在已经架起的中日友谊大桥上,两国人民络绎不绝;两国领导人也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东京之间。

这是架设在一衣带水之上的“双层”大桥——既是政府间的,又是民间的,它又是中日两国人民通向二十一世纪之桥。

 

『从热情友好到扎实合作』

华国锋总理访日的六天,处处是彩旗鲜花,欢声笑语。进入五月底的梅雨季节,人民冒着雨,撑着伞,伫立街头。沿着车队通过的街道两侧,人们打开门窗,走出阳台。这些欢迎的情景是动人的。但是,通过这些与往昔似乎并无不同的热烈、激情的场面,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感觉到:北京东京之间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的激情热烈的阶段,而进入了一种更深、更扎实的合作关系。在东京,华总理这样讲,大平首相这样讲,日本舆论界也这样讲。

这种发展本来是中日友好关系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并不因日本政坛的风云变幻而改变。因为,“大桥”是有牢固基础的。一是它有两千年的历史渊源,两国人民本来有着“亲近感”。二是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就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中国人为建造“大桥”披荆斩棘,流血流汗。三是在实际生活中,两国人民在许多方面互有需要,互为补充,而且有便利的条件。当前的国际严峻局势,又使发展这种扎扎实实的合作关系的需要明显地增加了。甚至可以说是出现了一种“迫切感”。

去年十二月,大平访华时,华国锋曾指出苏联从中东地区这个“软肚皮”下手,控制海湾石油产地和石油运输通道的严重性。就在这次谈话的三周以后,苏联果然在阿富汗动手了。这次两位总理会谈,对当前局势的估计基本上是一致的。

日本朝野对苏联南下印度暖洋的势头,首先是从经济上感受其压力的。因为,日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中东的石油作为能源来源。阿富汗事件之后,日本骤然增加了危机感。日本不能不从长远的观点寻求能源的稳定供应。日本在认真考虑发展“多油源”——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太平洋产油国进口石油。同时,正计划大量进口煤炭。许多日本人都在大声疾呼“迎接第二个煤炭的黄金时代”。而中国则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邻国。尽管中国目前能源的生产增长速度还不快,能向日本提供能源的能力有限,但从长远来说是有潜力的。而日本在资金、技术上同中国合作开发中国的能源,又会加快这种潜力的挖掘。

从中国的角度看,发展同日本的经济合作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其中,能源开发也是占首要地位的工业部门。这就是共同的需要。当然,在其他工业部门和农业等部门,都有同日本合作开发的广阔领域,也都需要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华国锋在日本经济团体举行的午宴上指出,只有两国经济合作扎扎实实地发展,中日友好才有坚实的基础,才经得起惊涛骇浪,而两国经济合作,又只有在互有需要、互通有无、互相补充、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说得上是扎扎实实的。

 

『既是共同愿望又是时代需要』

从一开始,中日友好合作就不只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的意义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围。但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国际动乱局势的加剧,使中日友好合作的含意更加重了,成为动乱的八十年代的时代需要。

进入八十年代,动乱愈增,日本感受到的压力愈重:苏联加快南下暖洋的步子,支持越南向东南亚扩张,使用越南基地威逼马六甲海峡,在远东(包括日本的北方四岛)增加军事力量。所有这些,对日本安全构成了一种“综合”威胁,既包括军事威胁,也包括对日本的石油供应、东南亚传统市场等经济命脉在内的全面威胁。而美国作用的下降,又从相反方向加重了这种压力的份量。一个月前大平曾说:“美国如今已从超级大国变成一个普通大国。可以对美国威慑力量寄予期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日本朝野都在纷纷议论增加日本自己的防卫力量问题。大平在会谈中已经向华国锋表明,日美盟国关系依然是日本安全保障的核心。但是,日本人讨论中的安全保障,是包括防务、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综合”安全保障。在这个“综合”的考虑中,同拥有九亿多人口的中国加强友好合作关系,自然被认为是重要的。

从中国方面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人也有一种“迫切感”,那就是时间。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时间是紧迫的,一天也不能浪费。而国际上的动乱使这种“紧迫感”加强了。

因此,中日两国总理在会谈中、在新闻公报中,在许多场合,都宣布这样一个宗旨:中日友好合作不仅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且对亚洲太平洋地区以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重要作用。这是时代的需要。

 

『通向二十一世纪之桥』

中国人民正在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那时,生活可以达到一个“小康”的水平。中日友好合作,将是通向这个目标的许多桥梁中的一座。日本人民在通向二十一世纪的路途上又怎样呢?中日友好合作是否也是他们走向未来的若干桥梁之一呢?

在华国锋参观日立造船公司堺工厂时,公司的总经理向他介绍说,世界造船业不景气,日立开工不足。而在这个工厂做工的一个日本工人对记者说:“我希望日中友好下去,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国得到许多活计。我们需要为中国修更多的船。”这个工人的话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什么外交辞令。他是从减少失业威胁的意义上理解中日友好的。堺工厂已经为中国生产了二部海上钻井平台,修理了一些中国船。当然,目前中国还穷,这个市场对日本来说还是有限的。但是,事情要从长远观点来看。华总理和大平首相都强调从长远看,从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角度看。这不是一种空泛的议论,而是对未来的实实在在的考虑。

中日两国人民都在为建设自己的未来劳动着,也都为维护和平而努力。这些,也许就是中日两国人民这一代、下一代和下两代要扎扎实实去做的事情,也就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切实具体的内容。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生前一再倡导“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在中国和日本,都有许多先驱者为了这个口号奋斗终生。现在,他们已经把这个口号传给下一代,下两代人去继续完成,并且给它赋予了更具体的目标,开始了更扎实的工作。他们在迎接八十年代,奔向新的世纪。未来既是有着困难和挑战,又是充满希望的。

 

(备  :该文原题为《更加坚实的友谊之桥——记述华国锋总理访日》,作者为新华社记者穆广仁,刊载于198063《人民日报》第七版。本网刊登时略有改动